2024上半年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平台经济“杀熟”、茶饮食品安全等问题频发

元描述:深入分析2024年上半年中国消费维权舆情热点,重点关注平台经济“杀熟”、茶饮食品安全、预付式消费维权阻碍、微短剧付费乱象等问题,并探讨解决措施。

引言:2024年上半年,中国消费市场呈现强劲复苏态势,消费“主引擎”动力十足。从年初的冰雪经济到每个长假的假日经济,文旅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热点不断为市场注入新活力。然而,伴随着消费热潮而来的,是一系列消费维权热点事件,这些事件揭露了部分行业领域中依然存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痛点、难点、堵点,影响了消费体验,也给整个消费市场蒙上了一层阴影。

本文将深入剖析2024年上半年中国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并结合实际案例和专家观点,探讨这些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旨在为消费者提供更清晰的消费维权指南,也为商家提供更合理的经营参考。

平台经济“杀熟”:信息优势下的“割韭菜”行为

平台经济“杀熟”现象近年来一直是消费维权领域的“热门话题”,2024年上半年也不例外。从预订酒店的“黄金会员比普通会员贵”,到打车软件“钻石会员”价格高于新会员,再到三个账号购买同一趟航班同一舱位,价格却相差900多元,种种案例都指向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平台利用其信息优势,通过大数据分析对老用户进行价格歧视,实施“杀熟”行为,将用户“割韭菜”。

平台方往往以“时间不同、地点差异导致价格浮动”、“新用户有优惠”等理由来为自己辩解,然而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他们认为,平台只是想凭借其信息优势地位在“杀熟”问题上“蒙混过关”,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做到公平对待所有用户。

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也遇到了阻碍。平台客服针对消费者的回应大多含糊不清,给不出具有实际意义的解决方案,而消费者以诉讼方式维权又费时费力,且囿于算法技术壁垒,举证极为困难。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了当下消费者的重点关切之一。今年发布的《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等均对大数据“杀熟”提出了应对措施,引发了公众对治理网络市场乱象的讨论。舆论期待,相关文件要求尽快落实,打破对于此类问题“人人喊打又办法不多”的局面。

针对平台经济“杀熟”问题,以下措施可以参考:

  • 加强监管力度: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平台经济的监管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平台经济“杀熟”的界定标准,并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严肃查处平台经济“杀熟”行为。
  • 强化消费者知情权:平台应在提供服务时,将相关价格信息透明公开,并对不同用户群体进行明码标价,让消费者清楚地了解价格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拥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 鼓励消费者维权:鼓励消费者积极维权,并提供便捷的维权渠道,帮助消费者收集证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加强行业自律:行业协会应加强行业自律,引导平台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杜绝“杀熟”行为。

新式茶饮品牌屡现过期食材等问题:食品安全不容忽视

2024年上半年,书亦烧仙草、古茗、茶百道、茉酸奶等新式茶饮品牌频频登上热搜榜,原因却令人担忧。这些品牌被媒体曝光使用过期食材、店员责任意识差、门店管理流程混乱等问题,引发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有的品牌打着“新鲜现做”的旗号,却无法保障食材的安全性,让消费者直呼“塌房了”。一些店员的“过没过期靠嘴尝”、“喝了顶多拉肚子”等表态,更是反映出商家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心理,招致消费者反感。

舆论认为,当前茶饮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品牌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一味追求经营业绩,忽略了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本质性问题。相关事件暴露出部分品牌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上存在漏洞,制度落实不到位,尤其是在加盟模式盛行的行业发展态势下,部分品牌一出事就指望用一纸声明来表明是加盟商“违约”,将“终止加盟商资质”,以此撇清责任。这样的做法无法有效解决消费者权益受损问题,难以挽回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信誉。

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茶饮行业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并建立完善的机制来保障消费者权益。

  •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品牌方应建立一套严格、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涵盖原材料采购、存储、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并制定严格的执行标准和监督机制,确保食材来源可靠、质量安全,杜绝过期食材的使用。
  • 提升员工责任意识:品牌方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升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并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操作规范。
  • 建立完善的投诉处理机制:品牌方应建立完善的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受理消费者的投诉,并进行妥善处理,确保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保障。
  • 加强行业自律:茶饮行业协会应加强行业自律,制定行业规范,引导茶饮品牌规范经营,共同维护行业形象和消费者的权益。

预付式消费维权阻碍重重:“职业闭店人”成“帮凶”

近年来,在一些早教机构、健身房、理发店、瑜伽馆“老板跑路”引发的消费维权事件中,“职业闭店人”群体愈发受到舆论关注。早教机构金宝贝在江苏南京多个门店“一夜闭店”事件中,不少消费者反映“职业闭店人”似乎成为商家跑路的“帮凶”。

商家因经营不善而闭店,聘请“职业闭店人”参与收尾工作,看似是给消费者提供了一条维权途径。然而,实际上这些“职业闭店人”对消费者协商退还预付款等合理诉求不予回应,或是给出虚假承诺,徒增消费者的维权成本,甚至有的“职业闭店人”与“跑路商家”狼狈为奸,打起“割消费者韭菜”的歪心思,钻法律的空子,以实现不法目的。

舆论认为,“职业闭店人”帮助“跑路商家”逃避法律责任的做法,极大损害了预付式消费商业模式在消费者心中的信誉,损害了营商环境。部分媒体在“‘起底’职业闭店人”报道中表示,“职业闭店人”群体及相关“配套服务”,有逐渐形成一条灰黑产链条的风险。

针对“职业闭店人”这类游走在灰色地带的群体,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尽快采取措施予以规范整治。

  • 明确“职业闭店人”的身份和性质: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明确“职业闭店人”的身份和性质,对其进行分类管理,并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
  • 完善市场主体登记管理制度:完善市场主体登记管理制度,加强对商家的监管,防止商家恶意逃债,并建立健全的预付式消费监管机制,确保消费者权益得到保障。
  • 加大对“职业闭店人”的打击力度:对“职业闭店人”进行严厉打击,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切断其牟利的途径。
  • 加强行业自律:行业协会应加强行业自律,引导商家诚信经营,并建立行业规范,严禁商家聘请“职业闭店人”参与经营活动。

微短剧付费乱象、内容违规问题频发:行业发展需要规范引导

微短剧行业迅速发展的当下,其付费乱象、内容违规等问题引发不少消费者“吐槽”。在“绝世短剧”APP上充值后却发现可观看的微短剧数量过少;“骑士短剧”APP声称开通会员“可畅看平台所有短剧”,实际上需要跳转至第三方平台,且可能额外付费……诸多案例中,消费者维权时常面临“找不到人工客服”、“平台规定虚拟商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换”等困扰。

此外,微短剧内容不当也引发了消费者在付费后能否“物有所值”的疑虑。有消费者称,很多微短剧宣传的时候用低俗、庸俗、擦边的内容作为“卖点”,刷手机时看到会令人感到不适。

今年以来,《大佬,你女儿被婆婆家欺负惨了》等内容存在违规情况的微短剧被平台下架,制作公司九州文化被广电总局约谈。舆论认为,微短剧制作商依靠违规内容博人眼球的做法,破坏行业良好生态,扰乱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秩序,存在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隐患。

在微短剧行业迅速发展的机遇期,有关部门加强行业监管、做好规范引导,平台压实主体责任、尊重消费者的需求和感受,是保障消费者权益、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之举。

  • 加强监管力度: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微短剧行业的监管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微短剧内容的审核标准,并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严厉查处违规内容,规范行业发展。
  • 加强平台责任:平台应加强对微短剧内容的审核,并对用户进行合理的引导,杜绝低俗、庸俗、擦边内容,并建立完善的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受理用户投诉,并进行妥善处理。
  • 加强行业自律:微短剧行业协会应加强行业自律,制定行业规范,引导微短剧制作商规范经营,共同维护行业形象和消费者的权益。

演唱会“柱子票”影响现场体验: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今年以来,女子看凤凰传奇演唱会买到“柱子票”要求退一赔三、大张伟演唱会1300元门票看不到屏幕等话题引发舆论热议。有消费者反映,其在购票时,平台上并未标明其位置可能存在遮挡等问题,最终高价买来的票,现场实际观看效果却因视线被遮挡而大打折扣。

消费者就此问题向商家投诉时,要么遭遇演唱会主办方和票务公司互相推诿、不作为,维权陷入僵局;要么是商家承诺给予下次购票“优先权”等补偿,但如此不痛不痒的补偿,很难弥补消费者在这一过程中的实际损失。

演唱会市场火热的当下,观众追求现场体验却面临可能买到“柱子票”的风险,这无疑是对消费者消费热情的一种损耗。6月20日,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对梁静茹演唱会“柱子票”案进行一审公开宣判,将“柱子票”定性为演唱会主办方瑕疵履行,属于违约行为,要求上海魔方泛文化演艺有限公司按阶梯式退票比例退还票款。

舆论认为,这起案例在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上起到了积极意义,为未来进一步完善演唱会售票、退票机制规范化指出方向。

  • 加强售票信息透明度:票务平台和主办方应在售票时公开所有座位信息,包括可能存在视觉遮挡的区域,并提供清晰的座位图,让消费者充分了解座位情况,做出明智的购买决定。
  • 建立完善的退票机制:主办方应建立完善的退票机制,对于“柱子票”等影响消费者观看体验的座位,应提供合理退票方案,并及时解决消费者投诉,维护消费者权益。
  • 加强行业自律:演唱会行业协会应加强行业自律,制定行业规范,引导主办方和票务平台规范经营,共同维护演唱会市场的良性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Q1:如何避免平台经济“杀熟”?

A1:建议使用不同的账号或设备进行价格对比,并尽可能选择新用户优惠活动。同时,可以参考相关的消费维权信息和平台规则,了解自身权益和维权途径。

Q2:遇到茶饮品牌使用过期食材怎么办?

A2:及时拍照取证,并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同时,可以要求商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并进行协商处理。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寻求法律帮助。

Q3:如何应对“职业闭店人”?

A3:建议保留相关证据,如合同、付款凭证、聊天记录等,并及时向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管部门等相关部门投诉举报。同时,可以寻求法律帮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Q4:如何避免微短剧付费陷阱?

A4:建议仔细阅读平台的会员协议和相关说明,了解会员权益和服务内容。同时,可以参考网友的评价和体验,选择信誉度较高的平台。

Q5:购买演唱会门票时如何避免“柱子票”?

A5:建议仔细查看座位图,了解座位情况,并选择没有遮挡的座位。同时,可以咨询客服,了解座位情况和可能存在的风险。

Q6:遇到商家“推责”怎么办?

A6:建议保留相关证据,并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同时,可以寻求法律帮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结论

2024年上半年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反映出消费市场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同时也体现了消费者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对消费权益保护的重视。

未来,随着消费市场的发展,消费者维权问题也会更加复杂。消费者需要提高自身维权意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学会使用正确的维权方式。商家也需要加强自身责任意识,诚信经营,维护消费者权益,共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只有通过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平台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解决消费维权难题,促进消费市场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