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浪新闻·2023‘绿色中国’可持续影响力大会”在北京举办。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发表主题演讲,阐述文化遗产保护的体会。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实现高质量发展
单霁翔在演讲中提到,国家发展已进入转型阶段,可持续和高质量是发展的关键。他认为,高质量发展体现文化旅游、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重要是贯彻两个方面:一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2023年9月17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意味着,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增至57项。
“在2010年前后我们去考察的时候,非常震撼。当地的布朗族和傣族的乡亲们,用他们传统的习俗、传统的工艺在这座山上营造了他们的茶林。”单霁翔说,“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一处植物景观申报世界遗产,更不用说茶文化了,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极具申报价值。”
单霁翔提到,普洱人即使在普洱茶快速涨价的时候,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文化传统,拒绝使用农药和化肥。他们采用传统的大蜘蛛网消灭害虫,用鸟类平衡生态,让他们的茶始终保持品质。过去,茶农通过茶商马帮将茶运到各地。如今,世界各地的茶商都会主动到村子购买茶叶,继而销往世界各地。
文化遗产应该融入人们的生活
“对于我们搞实际工作的人来说,‘最多’不重要,‘第一’也不重要,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抢救保护了大量珍贵的遗产。”单霁翔说。
单霁翔以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的申遗故事为例。在申遗成功前,单霁翔曾到良渚遗址考察,看到的是这种景象:一个浙江的普通农村,在遗址上开着废品回收站和乡镇企业。在遗址最重要的莫角山宫殿建筑群上,当时立着一个企业的水塔,大型印刷厂占据了很大的范围,农民住宅就建在遗址上面,周围开山取石,几乎把遗址的环境被破坏到荡然无存。
“我们提出要让考古遗址像公园般美丽。”单霁翔介绍,建成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以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遗址公园有了区域区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景观得以恢复,珍贵文物出土的地点进行保护性展示。遗址旁边还建了一个漂亮的博物馆,集中展示以玉器为主的珍贵物品。
现在,游客们还可以通过数字技术了解5000年前人们生存的状况,每天都有众多游客在这里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他们能够体验古人怎么制作玉器、建造房子,甚至收割稻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得以通过文化遗产进行呈现。
“因此,我们要把文化遗产融入人的生活,要使它成为文化传播的绿洲,把文物本体和环境一起保护起来。”单霁翔总结道。
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
单霁翔还提到,“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两个词常被混用,但实际上大有不同:
一是过去文物保护强调要保护文化要素,而文化遗产还同时强调要保护自然要素;
二是过去文物保护的往往是静态的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万里长城,它们都失去了最初的功能,今天只是被观赏被研究的对象,但是文化遗产强调还要保护活态,如传统村落、江南水乡;
三是过去文物保护的是古代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文化遗产则要求历史链条不能断裂,除了历朝历代,同时还要保护20世纪遗产、我们当代的遗产;
四是过去文物保护的是一条桥、一座塔、一组古建筑群,再扩大到历史街区、历史城市,系由点到面的。文化遗产则强调还要保护人们商品贸易、文化交流、人类迁徙的廊道以及现行遗产;
五是过去文物保护的是宫殿建筑、寺庙建筑、历史性纪念建筑。而文化遗产强调保护普通人们生活的传统民居、乡土建筑、工业遗产、商业老字号等;
六是过去文物保护的是物质要素,文化遗产强调还要保护那些非物质要素。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是互为表里的。
“绿色中国要保护的范围涉及方方面面,无论是要素方面、类型方面、尺度方面、时间方面、性质方面、形态方面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我们已经从文物保护走向了文化遗产保护。”单霁翔说。